蜜蜂家族里的萌物——熊蜂(Bumble bee)
2019-02-26 17:10 来源: 城市荒野Studio
熊蜂,中文名是形容它们在蜜蜂家族里体型肥硕,如同熊一般;而英文名中的Bumble以及拉丁属名(Bombus)都是描述它们拖着胖胖的身体飞行时会发出粗大的嗡嗡声,显得十分笨拙而吃力。
熊蜂是蜜蜂科(Apidae)熊蜂属(Bombus)的通称,而我们常见的蜜蜂则是指同科蜜蜂属(Apis),英文名叫Honey bee。但这并不是说只有蜜蜂会采蜜,事实上蜜蜂科的种类都是以花粉和花蜜为食的,而蜜蜂则是最棒的采蜜者,因此,Honey bee的称呼当然非他莫属。
熊蜂属在全世界已知有超过250种,而我国也有近百种之多,但可惜的是,我们大多数小伙伴却很少能看到这些萌萌的小家伙。因为熊蜂长成这幅模样,可不是为了可爱扮萌,而是它们生活的环境所需。熊蜂主要生活在北半球的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也就是温带及亚寒带地区,在我国则主要分布于东北及新疆。
熊蜂的外形常常是圆滚滚而丰满的样子,身上长满了柔软的长毛,远看去如同绒球般可爱,让人有抚摸它的冲动。如同蜜蜂一般,熊蜂也是穿着对比鲜明的条纹衣,不过它们的条纹相比蜜蜂宽而条带数少,常常由黑、白、黄色等构成。因为有了蓬松的毛毛衬托,熊蜂的这身外衣看着着实显得高贵而时尚。
熊蜂也是靠采蜜维生的,不同于蜜蜂,熊蜂的舌头很长,也是毛绒绒的,飞行时会折叠在头下方,这长长的舌头是适应于将花蜜埋藏在较深处的花朵的。
熊蜂其实并没有耳朵,但至于它是否能听的见那就不可而知了。它们也不会像蜜蜂一样跳复杂的舞蹈,只会聚集在巢穴外几分钟,也许它们是通过翅膀发出的嗡嗡声来传递觅食地的信息吧!
熊蜂并没有蜜蜂一样的钩刺,所以可以反复蛰咬而不至于使自己受伤,但熊蜂一般不会蜇人。
多数熊蜂都是社会性的昆虫,会形成以单一蜂王为首、包含工蜂和雄峰的族群。多数熊蜂族群有50至400个成员,个别可达千种以上,然而,和蜜蜂相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一个蜜蜂族群可多达近5万只蜜蜂。
熊蜂怕热,多数在地下筑巢,通常选择废旧的啮齿类动物的巢穴或者其它遮阴的地方,以避免阳光直射导致温度过高;而其它在地面筑巢的种类也会选择在相对凉爽的厚草丛或树洞中筑巢。
但并不是所有的熊蜂都有筑巢行为,有一种叫杜鹃熊蜂(Cuckoo bumblebee)的种类自己不会筑巢,蜂王会侵占其它熊蜂的巢穴,杀死它们的蜂王,然后产下自己的卵,让那些熊蜂来抚养自己的后代。这种行为和杜鹃鸟如出一辙,因此有了杜鹃熊蜂的名字。
杜鹃熊蜂
熊蜂是以蜂王过冬延续世代的,早春,苏醒的蜂王会选择合适的地方筑巢,然后产下前一年受精过的卵,卵会发育出工蜂,种群逐渐壮大,而后蜂王会产下未受精的卵,这些未受精的卵会发育成雄峰。最后,老蜂群完成一个世代而逐渐消亡,只留下新蜂王交配后独立越冬待到下一年继续这一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熊蜂是蜜蜂科熊蜂属(Bombus)的通称。其属下约有260种[1],多筑巢于枯木至建筑物内,以花粉和花蜜为食。是一类在生态平衡和农业增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传粉昆虫[2]。
形态
熊蜂与蜜蜂有很多不同处,像后脚具有胫距,而蜜蜂则无;熊蜂(除拟熊蜂亚属外)和蜜蜂一样是社会性昆虫,但不如蜜蜂紧密;一到秋末或冬初,群中个体除了交尾的女王蜂能渡冬外,其余皆死亡。
熊蜂体躯硕大,在所有蜂类中属重量级。[3]
生命周期
野生熊蜂通常为一年一个世代,其繁殖周期始于早春,结束于秋末。在早春时期,熊蜂结束冬眠后开始产卵,并逐渐进入繁殖阶段。子代蜂王交尾后会离群寻找新的越冬场地,而原群则在秋末迅速灭亡。[4]
社会性昆虫
熊蜂属于亚社会性昆虫,其蜂王在滞育结束后独自进行产卵和哺育幼虫,随着第一批工蜂(数量为8-16头)羽化出房,蜂王专职产卵,工蜂开始进行哺育和采集等活动[5]。
通常,当蜂王培育出10头以上工蜂,表示蜂群具有鲜明的社会分工,被定义为成群;反之,未能培育出10头工蜂的蜂群被定义为未成群[6]。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