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 约翰福音2章【迦拿婚宴】
我们接下来的门训课程,按照若干的结构。耶稣如何带领门徒;耶稣进行门徒训练;耶稣如何完成使命。我想做结构性的带领,帮助大家如何读福音书。大概到五月底我们会结束课程。
第一个结构是符类福音(或同观福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这三卷福音书书写的文笔方式,几乎是一样的,只是主题不一样,对象不一样,侧重点不一样。表达模式几乎雷同,但是又有很大不一样。另外一种福音书是约翰福音,与符类福音书的角度不同。约翰福音纯粹地表达上帝的心意,耶稣是神子的位份;是一个超越的眼光,超越的路径,让我们进入神的话语里面,是与众不同的。我会选择部分内容来讲,有些内容没有记载在三卷符类福音书中,只在约翰福音有记载,比如,耶稣所行的七个神迹。因为约翰福音成书的时间较晚,写于主后90年,那时其他福音书已经写成几十年了。所以,约翰福音有足够的资料,足够的反省、推敲,足够的整理,所以约翰所写的是超越性的东西。
第二个结构是按照耶稣来到世上以后的地理位置。巴勒斯坦的面积并不大,包括耶路撒冷、加利利;高山、平原等,有关经文的分布也是有结构的。第三个结构是按照内容,我们已经开始讲了。比如,登山宝训的八福,十字架,耶稣生前最后一周,等等。所以大家听课的时候,要了解课程内容是在哪个结构。每一个结构都有上帝的心意,耶稣有自己的步骤,祂带领门徒时有特别的心意。
今天要讲【约翰福音二章】迦拿的婚宴,是其他福音书里没有的。【迦拿的婚宴】非常有意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耶稣如何将门徒带到一个服侍的场景当中,祂亲自动手,亲自吩咐,亲自教导。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耶稣所行的神迹奇事;耶稣与周围人的关系;耶稣的服侍。不但是关于两千多年前的事情,也与我们今天在教会的服侍息息相关,几乎每节经文都有非常贴切的教导。
【约 2:1】 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耶稣的母亲在那里。
【约 2:2】 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
【约 2:3】 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
【约 2:4】 耶稣说:“母亲(原文作“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约 2:5】 他母亲对用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
【约 2:6】 照犹太人洁净的规矩,有六口石缸摆在那里,每口可以盛两三桶水。
【约 2:7】 耶稣对用人说:“把缸倒满了水。”他们就倒满了,直到缸口。
【约 2:8】 耶稣又说:“现在可以舀出来,送给管筵席的。”他们就送了去。
【约 2:9】 管筵席的尝了那水变的酒,并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来,
【约 2:10】 对他说:“人都是先摆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摆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
【约 2:11】 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
这段经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我们数一下,每个人物都是必须的。有耶稣和耶稣的母亲,耶稣的弟兄和门徒,佣人,管筵席的,新郎。(1节)【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迦拿属于加利利省。从理论上来说,他们一行人是从拿撒勒去到迦拿,之间的距离大概是15-20公里,估计步行3-5小时。(2节)【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耶稣和门徒在拿撒勒已经有群体生活,门徒训练的生活,与主同在的生活,信徒常常在一起彼此相交的生活。教会的生活代表着信徒们常常在一起,包括我们今天正在门训。表达了我们常常在一起,或者我们渴望常常在一起,这种心态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不太想在一起,那时不正常的,教会出现了属灵的病症。
有一间教会刚到了一对牧师夫妇,他们认识我,请我去讲道。我询问他们教会的属灵光景怎样,团契光景怎样?弟兄姐妹是否有渴慕团契的心态?那位师母告诉我说,“这间教会奇怪,弟兄姐妹之间不太愿意互相来往,崇拜结束了就马上离开。什么原因也不清楚”。如果弟兄姐妹好想在一起,这种想法是很健康的。就怕大家完全不想在一起,这时的属灵群体已经走到绝处了,需要有一个属灵复兴才能逢生。
耶稣和祂的门徒有很健康的教会生活,团契生活。因为耶稣的母亲请耶稣的时候,她发现她不得不请祂的门徒。耶稣应该不会留下门徒在拿撒勒,而自己独自跟随母亲去迦拿。或许有一种可能性,耶稣的母亲说:“就你一个人去吧,那是我们家的远房亲戚,叫我去帮忙;你也来参加吧,尽你的礼貌”;耶稣说:“好,我可以去,门徒也得跟我一起去”;耶稣的母亲说:“门徒有必要去吗?你一个人去吧”。耶稣会怎样回答呢?圣经没有讲,但是我猜,用第4节的经文回答也是有可能的;“母亲,我与你有什么相干?难道我不能带我的门徒与我同往吗?”耶稣和母亲商量,门徒是否要去的时候,有耶稣的坚持,祂的母亲也看出了圣灵的感动。所以我要说明的是,耶稣和门徒是很明显有教会生活的。
一个门徒如果没有教会生活,他的生命是死的。一个属于主的人,一定要在教会生活里面。留意,我没有说一定要在教会里,而是要在教会生活里面。教会与教会生活有什么区别呢?去教会可能是一个礼拜天的信徒,TA不露面,不出声,听完了道,TA满足了回教会参加主日的要求,好像就问心无愧了,以后可以回天家了,其他不用管。可不可以呢?“好像可以”,其实不行的。因为有一天见到了耶稣,向祂交账的时候,祂问:“你有教会生活吗?”TA说:“凭什么我一定要有教会生活?”耶稣会说:“因为我在世上的时候,常常与我的门徒在一起。你是否与你的弟兄姐妹在一起?”
所以,耶稣和门徒在一起,这个观念是我们要学习的,是我们必须要体会的,也是我们必须遵行的。如果与教会的弟兄姐妹没有一个生活的关系,所谓生活的关系就是互相分享,互相沟通。在线下的教会比较容易,弟兄姐妹可以约在一起去吃饭,喝咖啡,喝早茶。我们在网络上的教会有些不一样,会有些困难,怎么办呢?我们在聚会的时候勇于参与,勇于分享,是非常好的方式。
在这方面KEYI是很勇敢的,凡事都分享,非常棒,是蒙福的孩子,因为KEYI是有教会生活的。牧师也常常多问你几句,鼓励你成为坦诚分享的人。而且,你不是单单分享你光鲜亮丽的部分,你也分享自己蛮糗的事情,你也不介意。高传道以前绝对不讲自己隐私的事情,还会常常哭鼻子,但是渐渐地神的灵就与她同在,她求主使用她的见证,哪怕是一些糗事也甘愿为主所用,这是令人感动的生命。
耶稣和祂的门徒是受邀的嘉宾,他们参加迦拿的婚宴。在这背景之下有一个突发事件,(3节)【酒用尽了】这是很奇怪的事情,怎么会呢?如果了解以色列人的婚宴,就会晓得,酒用尽是很大的可能性。因为以色列人的婚礼筵席要持续一个礼拜,一直招呼亲朋好友来婚宴吃喝,如果来客有时间的话会待在那里一个礼拜。耶稣的母亲是在婚宴帮忙的人,她或是这一家的远房亲戚,或是长辈,她帮忙张罗婚宴。所以,筵席来到了第三天、第四天的时候,【酒用尽了】是大概率的事情,也应该要再补上了。
我们在教会也会突然发生缺乏。高传道管理我们教会的财务,她也时常报告奉献不足,教会的开支情况需要动用储备基金了,请大家祷告。好像【酒用尽了】,钱也用尽了,某种需要就凸显出来,教会也是如此。耶稣当时的家庭和教会,与门徒的关系也是如此一同经历一个缺乏。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这家的主人应该怎么想,怎么处理?请问,是谁首先知道酒用尽了?(YIZ:耶稣的母亲先知道。)换句话讲,这家的主人不知道,而是具体操作的人知道。
有的时候,第一责任人不是第一时间知道教会的情况。假如有一个弟兄礼拜一的时候去世了,或者是礼拜天的晚上去世了,牧师通常最快是什么时候会知道?最慢什么时候会知道?
高传道: 要看这人与教会的关系。如果他是有教会生活的弟兄,牧师马上就会知道。最慢知道的话,如果家人要举行安息礼拜,可能不超过两天,在当周之内。
牧师;
所谓的最慢也有几种情况。第一在祷告会,他的家人来参加;或者最晚隔一个礼拜,他的家人来主日崇拜,所以通常是3-7天。如果他是一个有教会生活的人,应该在当天晚上牧师就知道了。我们教会有一个肢体,礼拜天的时候带着狗去散步摔了一跤。我知道的时候是晚上十一点钟左右,我就给他打电话要去看望他,他说:“牧师你不要来,我马上就回家了,医生说没事”;我就没有去医院探望。我想,如果我开车去的话,十二点左右到医院,可能到凌晨两三点离开,整个晚上我就没有时间睡觉了,第二天我的服侍也就不可能了,因为礼拜一我从早忙到晚。
我是休息了一晚上,才应付昨天(礼拜一)的压力和劳累,已经是感到筋疲力尽了。但是,如果礼拜天晚上去探访的话,第二天我就没有精力和体力了。所以,那位受伤的姐妹比较体量我,叫我不用去医院。酒用尽了,钱用完了,人受伤了,教会有一个需要临到了,我们该如何面对?其中的属灵原则是什么?如果你遇到这些缺乏的情况,有怎样的属灵原则,圣经核心价值观影响你?
KEYI: 属灵原则是信靠主。然后祷告,主让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牧师:KEYI进步了,被爸爸夸奖,KEYI现在离上帝很近,比过去好多了。
CHENGY: 属灵原则应该是,祷告,信靠主,彼此相爱,彼此服侍。
YIZ: 先安静,祷告。
牧师: 还有一点很重要,经文很突出地显明了。
高传道: 第四节经文,等候。
FEIFEI: 向耶稣求,耶稣是神,祂是无所不能的,当我们有需要的时候,就信靠耶稣,向祂祈求,并且相信耶稣必会为我们成就。
牧师: 请留意经文当中的感觉和情绪。约翰记载了当时的场景,【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什么意思?耶稣的母亲为什么对耶稣说呢?她是忧虑呢?是担心呢?还是信心满满呢?还是无所谓呢?
FEIFEI: 我觉得是信心满满。因为她知道耶稣就是神,她的儿子就是上帝,因为是她的亲身经历。
牧师:
这是非常合理的,也是非常应该的,但是经文并没有给你这样的支持。为什么这么讲呢?看2章4节【耶稣说:“母亲(原文作“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如果耶稣的母亲是出于信心,耶稣不会责备她的,耶稣不会用这样的话回应母亲;表明了当时耶稣的母亲是有些忧虑。一方面,耶稣的母亲知道耶稣是谁;另外一方面,她又仿佛觉得,耶稣既然有这样的能力,就帮帮我呗,我可是祢的母亲呀。因为那些人是我的亲戚,而且我被邀请来做婚宴的总管,祢就想办法把酒续上,我就有面子了。此刻,耶稣被当作是一个工具,让人得到荣耀,而不是求上帝的荣耀。所以,如果马利亚真的有信心,急什么呢?难道耶稣不知道没有酒了吗?
门徒与耶稣在船上的时候,突然起了风浪,耶稣在干什么?祂在睡觉,门徒就急了。他们跑到下面船舱说:“主啊,祢想我们死吗?快醒醒吧,有风浪啊!祢再不起来,我们都要死了。”马可福音特别表达了这个情形“我要忍耐你们到几时呢?”意思是,难道你们不知道我在船上,这个船能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母亲,既然你请我来参加婚宴,没有酒了,难道我不知道吗?难道我没有能力处理没有酒的问题吗?难道需要你来提醒我吗?这是不需要的。
所以,耶稣的回答就是【母亲,我与你有什么相干?】请想一想,“我与你是什么关系?”马利亚是耶稣的母亲,耶稣更是马利亚的主,【我的时候还没有到】,哪怕差一秒钟也不应该抢先。我们的祷告有时候也是这样的,“主啊,我的母亲病了,求祢医治她”,好像母亲得医治是主必须要做的事情;“主啊,我的生意现在不好做,求祢赐福我”,好像主必须要使我的生意兴隆;“主啊,我的孩子要考试了,求祢保守他有好成绩”,我们凭什么利用主,命令主,让主为我们所用?祷告的时候应该怎么说呢?如果耶稣的母亲重新来一次,她应该怎么说呢?
今天的功课是——事件重演,或历史重演。耶稣的母亲应该怎样?门徒应该怎样?佣人应该怎样?管会堂的人应该怎样?假如这件事重新发生一次,这里的人都认识主,他们应该怎样反应?如果马利亚是一个敬拜耶稣的人,她没有被肉身的母子关系所捆绑,她应该怎样跟耶稣说话呢?如果马利亚把耶稣当作自己的主,当作自己的救主,她要抽离与耶稣在肉身上的生养关系。上帝使马利亚成为耶稣的母亲,但是她不能改变真理、现实,耶稣是她的主。她应该在耶稣面前表达她的敬拜和信心,这是核心问题。当她发现酒用尽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最核心的价值观是,无论是谁,都应该信得过耶稣一定可以解决。
我们的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想法和愿望,但是在神答应我们以先,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是否就先相信神会赐福加力;而且,越是困难越能印证主的旨意。这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假如马利亚重新来一遍,她不用忧虑乃是用信心去表达,在2章3节她会怎样讲呢?以至于不会有2章4节耶稣带有责备的回应。这是功课,请大家思考。在这段经文中的人物,假如他们对主充满信心和信靠,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2章3节,马利亚对耶稣的信心没有超越原生家庭的血肉关系,没有树立灵缘关系;灵缘关系没有放在首位,所以,她讲不出有信心的话。我们也是如此。我常常讲,我们彼此的关系应该比我们的血缘关系更加亲近。我们与未信主的家人,只是一生一世的感情;而我们都是信耶稣的,是有永世情,是血缘关系无法比的。但是,我们有几个人活出这样的关系呢?恐怕不多,从我们的家产留给谁,就大概能晓得。我告诉孩子们,我和师母不会留给他们家产,会把剩下的家产给教会。因为我们的血缘关系,不如我们与教会的关系。我离世以后,如果可能的话,希望教会可以持续下去。
我的财宝在哪里,我的心就在那里。在财产分配的问题上,我们可能是嘴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信得未必真实,因为心不在耶稣那里。虽然常常口中带有信仰,一旦碰到现实问题就原形毕露了。我们所活出来的核心价值观,活出来的生命样式,就说明了我们与主的关系。耶稣说【母亲,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意思是,你到底与我有关系吗?耶稣当然知道与马利亚的母子关系,但是祂更加关心马利亚与耶稣灵里的关系。我们都要扪心自问,我与耶稣真的有灵里的关系吗?耶稣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有谁了解主的时候呢?
功课:名词解释【耶稣的时候】写一个概念。鼓励大家学习逻辑,写概念。
【约 2:5】【他母亲对用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马利亚的属灵肌肉是发达的,她听到了耶稣所讲的忽然间就明白了,“我的儿子是我的主,我要做的就是顺服”;顺服胜过公羊的祭。(撒上15:22)(耶和华对撒母耳说,撒母耳对扫罗王说。)马利亚属灵生命的敏锐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我们犯错了以后,是否能快快地悔改,快快地说对不起去修复关系,恢复与主的亲密关系,信心的关系,与神同行的关系。马利亚是“知情者”,她了解耶稣说的是什么,她清楚耶稣要的是什么,她表明自己的态度,就告诉佣人要顺服【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所以,考验我们属灵生命的指标,与主的关系最核心的就是看我们的顺服。这是很难的,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我们很难理解,也很难接受,凭什么?
从第一节到第五节,已经让我们的心里、核心价值观、我们的眼光、思考、行为、回应,天翻地覆、翻江倒海了。这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教会生活,每时每刻的心思意念,都息息相关。
FEIFEI:第3节,马利亚说他们没有酒了,她可能会有些忧虑。但是我想,她相信耶稣有这个能力。
牧师:
假如真的是如你所说的,就不会有2章4节。耶稣的回应就是表达,马利亚讲这样的话不是出于信心,乃是出于忧虑。耶稣的回应就是一个结论,【母亲(原文作“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这句话其实略有些礼貌式的责备,给了母亲面子也把界线划清了。“你为什么要告诉我他们没有酒了?你在吩咐我吗?你对我有什么期待吗?你知道我会做什么吗?你知道我是你的主吗?”耶稣的这些疑问,表明了马利亚不是出于信心,乃是出于忧虑。
假如是出于信心,把第5节和第2节调换一下,去掉第3节和第4节。【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用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这样就够了,表明马利亚没有忧虑,耶稣也不需要礼貌式的责备。但是,马利亚心里有忧虑,有焦急,所以,耶稣有责备,有提醒,有教导。很快的,马利亚就明白过来了,她就顺服神。
FEIFEI:我以前看不懂第4节耶稣为什么会说这句话,今天牧师解答了我心中的疑问,同时也教导了我。我的信心也是很不够的,总是有忧虑,生活当中有些疙瘩解不开。通过牧师的讲解经文,对我的帮助很大。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对我的生命非常重要。
CHENGY:
最近有些忙,有段时间没有来参加教会生活了。2章4节的经文我一直没有读懂过,觉得耶稣有些冷漠。我回想第一次跟牧师对话的时候,那时我不确定自己有没有信耶稣,我好像知道一些理论,但是好像不认同。当时牧师说,人,要么活信心,要么活忧虑,这句话特别触动我。我想我挺多时候有忧虑的,如果我忧虑的话,我到底是什么原因忧虑呢?可能就是我不信耶稣。或者我只是信一套理论,但是不信祂在我的现实生活中,真的是实实在在地我可以活出这个信仰,所以那时我的状态还没有信耶稣,并且我是拒绝耶稣的。如果我在临死前信主了,我就觉得可以了。
当我处理生活中大事小事的时候,会有忧虑,可能也不是我主动思考,好像是圣灵有提醒我;我为什么忧虑呢?我怎样可以平安呢?我就会祷告。圣灵的引导与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时常会有些区别。祷告以后,有了平安才去做。现在我能够体会到圣灵对我带领,我自己的想法会少一些,就有平安临到。所以,2章4节耶稣所说的非常重要,祂点明了事实带出真理,让我理解了耶稣转变了母亲的焦点,使忧虑很快转为信心。我终于明白了2章4节。
牧师:
CHENGY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也是信徒常常忽略的,但却每天经历的。我们往往把信仰的条文,和信仰的生活割裂开来。耶稣是主,没错;耶稣是道理真理生命,都没错;但是,耶稣会不会管一件小事,一个婚宴上缺了点酒这样的小事,祂也会管吗?我有很多问题,我缺钱,我缺衣少食,我疲乏困倦,祂会管我吗?请留意,这是一个很现实的信仰,很现实的核心价值观。祂真是我的主吗?祂跟我有关联吗?祂与我的每一件事情都连在一起呢?想一想,假如你是耶稣的门徒,在这些过程中,圣经没有讲门徒的反应。但是圣经记载了耶稣和母亲的对话,门徒在旁边听。
假如你是耶稣的门徒之一,你听见了耶稣和母亲的对话,你会想到什么,说什么?你怎样认为?刚才CHENGY说,她感觉到耶稣的冷漠,对母亲缺乏礼貌和尊重。我们会从这个角度去想;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个想法呢?这暴露了一个问题——我看耶稣的时候,不是耶稣看我。我们生命的重点是被耶稣看见,而不是我们如何看耶稣,重要的是我们的信心被耶稣看见。所以,如何解释第3节和第4节就是属灵价值观对我们的影响。是马利亚如何对耶稣说话重要呢?还是耶稣如何对马利亚说话重要呢?这是人本主义和神本主义的较量。
通常人们会说,作为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告诉儿子,他们没有酒了,这有什么错吗?大多数人读到这节经文,都会站在人本主义的角度去理解这件事情。但是,为什么不去到第4节,以神本主义的角度思考,怎么耶稣会如此这般说话呢?如果我就是马利亚,身处当时的场景之中,听到耶稣说【我与你有什么相干?】,哇!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请问,我与耶稣有关系吗?带出了一个如此重要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生命当中比什么都重要的一件事。阿们?
如果我们信主多年却与耶稣没有关系,那我们信得徒劳。再见到主的时候,主说“我不认识你,我与你有什么相干?”耶稣的意思是,你的信心没有被我看见,你的敬畏我没有看见,你敬虔我没有看见,这些都是最重要的。我们比较容易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我得看看耶稣是怎样的呢?想一想,耶稣的门徒在旁边有没有像我们这样说话?像刚才CHENGY所说的,“耶稣怎么对母亲那么冷漠”。我对我的母亲可孝敬了,你还不如我呢。这是我们产生的人本主义的骄傲,人本主义的一个封闭,一个捆绑。当耶稣说【我与你有什么相干?】的时候,在本质上祂是在把马利亚往回拉。耶稣的意思是,“马利亚姐妹,你现在更加应该关心的是,你与我有关系吗?你与我是什么关系呢?”
然后耶稣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耶稣的时候是什么?你的时候是什么?你的时候是否等同于耶稣的时候?主啊,求祢让我考上经济师,考上律师;帮助我做一件美善的事情。但是上帝的时间没有满足的时候,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一件再良善的事情,即便真的是神的旨意,但不是神的时候。那么我们能否忍耐呢,能否安静呢,能否顺服呢,能否敬畏呢,能否说阿们吗?当我的时间与耶稣的时间,并不在同一轨道的时候,我的态度是什么?是仍然有平安有喜乐。
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来伤害我们的是,我们心里波澜壮阔的情绪。没有考上大学,我就愁眉苦脸;没有找到工作,我就愁锁眉结;只要我的心愿没有达到,就对神百般埋怨。是不是很普遍?脸上就没有笑容了,常常满脸愁容;“你是不是不高兴?”“没有”;“我看你的脸色不好看”,“怎么会呢?”我们就被情绪紧紧地抓住、捆绑、控制、蹂躏、折磨,我们多少痛苦白白受。我们能不能,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们仍然是平静安稳,仍然充满喜乐,我们仍然有平安。
CHENGY: 今天的经文,我有记过笔记,我遇到事情的时候就特别焦虑。我就觉得,“神啊,祢先帮我解决这个事情”,这是我的第一反应。我的笔记是这样的,“神带领我,帮助我处理家里的事情。差派肢体一起分享祷告,让我看见神的作为,使我明白事情发生的时候神的旨意是什么。”这段经文好久没有看了,翻到这里我发现了以前的笔记。牧师今天讲解了经文,这样对应起来,神还是与我同在的。
牧师:
CHENGY这里有危机。在我们信仰的初级阶段,神蛮体量我们的,神会把祂的时间,融入到我们的时间里,在我们的时间里满足祂的时间。当我们的生命渐渐成熟长大,稍稍壮实的时候,祂要求我们的时间,要去满足祂的时间。换句话讲,神不给你所谓的同在的凭证,不给你显而易见的喜乐的依据,也不给你这种唾手可得的机会。神就是要让你看到困难,祂不听你的祷告,目的是要刚强你的心志,帮助你越来越贴近祂。
酒没有了,马利亚心想最好就是,耶稣,请祢的能力和时间,快进入我的时间和需要里面来吧。我在这里做总管,给我点面子,祢快点变些酒吧,快点解决问题。如果耶稣马上把酒变出来,马上满足母亲的心愿,成为一个魔术师,一个工具。那么马利亚心里一定会很高兴,但是她未必有平安,未必有喜乐。我们常常把平安等同于感动。平安的概念是指,这件事是按照神的旨意去进行。无论是祸福,无论是顺逆,无论是危险或平安都在所不惜,因为这是神的旨意。下个礼拜我讲道的题目就是,愿神的旨意成全。
我有平安或者我没有平安,大多是凭感觉;我觉得很舒服,我觉得很安全,我觉得此事可行,我觉得我不会吃亏,是对我有利的。我们把这些感觉等同于平安,对不起,我要纠正一下你的观念,未必是平安。平安是指,这件事确实是在神的旨意当中。保罗要回耶路撒冷,他知道回去会遭遇牢狱之灾,他回去会遭到诸多的迫害,甚至会死,但他还是回去了。保罗是很有平安,但是很危险哦,有逼迫哦,会丧命哦,有牢狱之灾哦,还要被诬陷。但是保罗仍然有平安,因为回耶路撒冷是神的旨意。神要用他的生命在这个过程当中,包括他受尽了一切苦难,受尽牢狱之灾,受鞭刑,最后被杀害。他是不得好死的,却仍然有平安。所以,平安不是由我们的感觉所决定,是由上帝的旨意来决定的。
【约 2:6】【照犹太人洁净的规矩,有六口石缸摆在那里,每口可以盛两三桶水。】摆六口缸是犹太人的规矩。这家不是小户人家,因为家里摆放有六缸水,是有一定财产的中等阶级以上的家庭,可以满足律法的需要。买六口缸是犹太律法之一,为了施行洁净礼。
【约 2:7】【耶稣对用人说:“把缸倒满了水。”他们就倒满了,直到缸口。】这是信心律。耶稣对佣人所说的话就是上帝的吩咐,圣经告诉我们的信心律就是听见了就去行,这个人就有福;顺服(听命)胜于献祭,这个人就有福了。这是扫罗王和大卫王的区别,扫罗王是百般地不愿意顺服,他在乎人本主义,在乎自己的面子;但是大卫甚至赤裸着跳舞,尽情地赞美主,让众人都看见也在所不惜。
【约 2:8】【耶稣又说:“现在可以舀出来,送给管筵席的。”他们就送了去。】这些人顺服了两次,一次是倒满水,一次是舀出来。圣经没有记载当时佣人们的思考,门徒呢?门徒都看见了,都在学功课。我们今天也在看,不要忽略了我们自己在读经的时候也在经文当中。上帝把我们放在经文当中,仿佛我们亲临现场,就站在水缸旁边,看见佣人把水倒满,然后把水舀出来就变成酒了。怎样的酒?上等的好酒。怎么知道的呢?是管筵席的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主作了美好的见证。
【约 2:9-10】【管筵席的尝了那水变的酒,并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来,对他说:“人都是先摆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摆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说明这不是婚宴的第一天,估计已经是第二、第三天了(我猜)。如果你是门徒之一作何感想?
2章7-10节的经文,都是2章5节耶稣吩咐佣人以后,所留下的见证,结出的果子。简单地讲就是顺服律,就是信心律;顺服律和信心律相交,就结出了神得荣耀的果子。
【约 2:11】【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当上帝的荣耀彰显的时候,就生出信心的果子。当时耶稣的门徒,彼得、雅各、安德烈、约翰等,跟随耶稣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们是否全部都信了呢?可能信的人不多。刚才CHENGY也讲,你好像并不那么的信。其实在福音书中耶稣也常讲“你们要信!”回答是:“主啊,我信,但是我信得不足,我是小信,求主帮助,赐福加力”。
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能够来到教会,理论上来讲,我们应该都是已经信主的人。如果圣灵给你很清楚的感动,你可能现在还没有信,你快来找牧师哦。牧师要帮助你,确实真的要在主的面前,实实在在地相信祂,否则你所信的都是枉然了。如果我们的生命没有全然的信靠,现在正是回头的机会。在教会我最紧张的就是这部分人,我最怕你们自欺欺人,明明没有信,却反反复复说“我信了,我信了,我信得还不错哦”。真的吗?我们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约 2:11】【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约翰福音的主题是讲耶稣是神的儿子,当耶稣显出神儿子的荣耀的时候,祂的门徒就信祂了。说明门徒已经脱离了人本主义的缠累,进入到神本主义的交托,信心律开始起作用。
高传道:
今天的经文真的很受用。第三节,耶稣的母亲好像在利用耶稣,把耶稣当作工具,马利亚带着忧虑。看我自己的生命,感觉太熟悉了,在许多的事情上,我发现自己也是用这种类似的说话方式。当我自己要代替耶稣做主的时候,那种焦虑让我蛮痛苦的,也很挫折。当我把步伐放慢,让耶稣做主的时候,我发现,虽然问题还在处理当中,可是我在基督里的平安就回来了。所以今天的经文对于我目前正在处理的这些事情,是一个很大的提醒。感谢主!
牧师: 每个人对于这段经文,都应该有或多或少的学习,如果大家有生命当中的领受,是蒙恩的,有福的。对于这段经文,盼望大家有更多的分享。
CHUNT:
我最大的收获是,让我从人本主义过渡到神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在当时的场景中,耶稣为什么以那样的语气说话?可能是每个基督徒,尤其是初信者在一开始是最大的困惑。随着信主的时间越长就会发现,实际上那样的话语透出来的角度就是,从神本主义的眼光去看待就可以解释通。由此给我的启发是,当我们面对并处理事情的时候,都试图从人本主义的角度过渡到神本主义的角度,去面对和处理。
牧师:
话又讲回来,显而易见的,这样的成长也是困难的,是不容易的。大家想一想有什么困难呢?血缘关系是剥离不清的,是很痛的。母亲十月怀胎生下孩子,养育孩子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吃喝拉撒睡,哭闹,生病等等。通常儿子在平时可能是凶巴巴的,但是跟母亲却比较亲近。我对母亲很好,百般地温顺;我不太喜欢我父亲,一直跟他对着干。因为我的成长环境是英雄主义,男子汉主义,宁愿做烈士绝不能做叛徒;只会硬硬的,不懂服软,不会温柔,这些都注定了我的生命样式,对抗强权。跟爸爸对着干的就是男子汉,跟妈妈好的就是有怜悯的,讲义气的,有爱心的。这种核心价值观的扭曲,使我在平常不会做人,当我的领导是很的,我总是刁难,让领导难堪。
我们要思考,门徒在旁边学到怎样的功课。耶稣用祂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做一个榜样,门徒要如何面对自己的母亲呢?如何处理你的灵缘和血缘的关系?如何从人本主义到神本主义的飞跃、跨越、跳越呢?请大家反反复复地读这段经文一百遍。
CHENJ: 我今天的收获是,这段经文曾经也读过好多遍,我有个比较大的缺点就是不爱思考。所以只过了眼睛,没有思考问题。今天听牧师讲了,很有收获,尤其是2章4节,耶稣的母亲玛利亚说的话,把耶稣当成了工具而已。今天听牧师讲的,有一句比较触动我,就是我们不管在什么环境里,都要顺服神。
牧师:
不愿意思考不是CHENJ一个人的事情,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事情。自从秦朝以来直到今天,我们都处在不思考的光景中,以至于几千年来,我们没有出过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思想家。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动机与私利,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的目的是为了黄金与美女,不是为了思考。学习是为了找到标准答案,目的是为了得到高分,至于问题到底是什么?WHO CARE?没有人关心。中国的孩子做很多的数学题,学历很高读了博士,但是却不知道数学公理到底在讲什么。
其实,数学是在表达逻辑,但是中国人的逻辑是最差的,因为不思考。这也是我们门训的原因之一,我鼓励大家问问题,而不是仅仅回答问题。要敢于问问题,勇于提问题,多多提问,跟牧师对话、回应,比自己默默地做功课更重要。不会提问,是思考的停滞;仅仅只会回答问题,表明你是一个机器,只是被利用的工具。
功课: 2章1-11节的经文,重新编写每一个角色。假如这些人都有信心,充满对神的敬畏,核心价值观是非常清晰的,是不混淆的,是尊主为大的;是经过了第三节和第四节经文的更新,这些人应该说什么?为每一个角色写出新的台词。这个功课需要你思考,需要你的想象。在你的学习过程当中,千千万万不要失去想象力;失去了想象力,你的生命是枯竭的,你的灵命是枯萎的,就没有一个心意更新而变化的活力。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现在酒没有了,该怎么办?主会说什么?天父会什么?圣灵会做什么?三位一体真神之间的对话是怎样的?我会说什么?我身边的人会说什么?我可能听到什么?这些思考不断地让我们对经文向下扎根,扎得越深才有可能向上伸展。求神帮助我们。
高传道:
亲爱的主耶稣我们感谢赞美祢,让我们从约翰福音2章1-11节的经文,学习如何将我们的生命,从人本转向神本。帮助我们活信心而不是活忧虑。求主耶稣带领我们,在顺服和信心的过程当中,祢能够得到荣耀。帮助我们学习,让我们的信心可以被祢看见。帮助我们在做功课的时候,读经文一百遍,领会祢要对我们所说的话。求祢赐给我们这一份心,愿意更多寻求祢,求祢帮助我们。谢谢主耶稣听我们的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
文章来源:https://iouchurch.net/2024/04/08/20240403-%E9%97%A8%E8%AE%AD2-%E7%AC%94%E8%AE%B0_-%E3%80%90%E7%BA%A6%E7%BF%B0%E7%A6%8F%E9%9F%B32%E7%AB%A0%E3%80%91%E8%BF%A6%E6%8B%BF%E5%A9%9A%E5%AE%B4/
Comments
Post a Comment